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俗称“深静脉穿刺”,是外科常见的一种有创操作。
我喜欢介绍操作,因为操作是不会因为主观意向而改变的,是对客观真理的一种尊重。一位医生可以级别很低,但谁都不能不尊重他熟练规范的操作,这就是工匠精神。
操作由一个个的细节组成的,今天我结合自己现场操作的视频(视频见首页),说一下要点。
如果您是老战士,可以直接看下文的“关键技术要领”部分,相信会对您有所启发。
为什么要留置深静脉呢?
1、深静脉的管径粗,补液速度快,在急救的时候,可以快速补充需要的液体或者血液。
2.、深静脉血管壁厚,可以耐受刺激性较高的药物,比如化疗药物。
应该说深静脉和周围静脉的区别,很像是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的区别。高速公路流量很大,应用范围也更广。
术前准备:
1、器械准备: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碘伏、肝素钠盐水、2%利多卡因。
2、熟悉患者病情并与患者或家属谈话,用通俗的语言、和善关心的态度讲清楚该操作的目的和意义,争取患者及家属配合。
三种穿刺路径优缺点:
中心静脉穿刺一般选择颈内、锁骨下或者股静脉这三处,因为这三处中心静脉的位置比较表浅,定位相对较容易。
1、颈内静脉很粗,有大拇指那么粗,且定位明确,周围可做参考的标志物多,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点远离胸膜,发生气胸之类并发症相对较少。
但是,颈部活动较频繁,穿刺成功后固定难,不易长期保留。
2、锁骨下静脉穿刺易于固定和消毒护理,且不易污染,不影响患者颈部和四肢活动。但穿刺难度偏大,气胸发生率高。
3、股静脉穿刺远离重要器官,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但较容易污染,感染发生率高。
定位:
由于篇幅有限,今天只介绍股静脉穿刺的定位。
血管解剖:股静脉上段位于股三角内(股三角的上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内侧界为长收肌的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凹陷,由髂腰肌与耻骨肌及其筋膜组成)。股三角内的血管、神经关系为:股动脉居中,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
股静脉及其周围组织关系
如果有条件,最好使用B超定位。
下面再介绍一下,在没有辅助设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查体来定位血管走形。
一般先在腹股沟中点处触摸股动脉搏动,再在其内侧约1厘米的位置定位股静脉走形。需要注意的是:股静脉和股动脉在此处都是弧形的,且位置在距离体表较深处。穿刺时,针尖并不可能竖直向下,而是与体表呈30°-45°左右斜行向下。所以要选择在腹股沟下方进针,才可能在腹股沟处刺入静脉。
这就好比地铁入口的正下方并不是地铁的轨道,而是要斜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列车的位置。
操作步骤
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最常用):
1)术前准备:
术者戴帽子口罩。打开穿刺包,戴手套,检查用物是否完善以及导管、穿刺针是否通畅。然后用肝素钠冲洗导管及穿刺针,并保留一部分肝素水在穿刺针内。这是因为在穿刺时,会有少量皮下小血管内的血液会被吸入穿刺针,如果针内没有肝素水,这些血液就会凝固,堵塞针管。
2)体位摆放:
患者取仰卧位,将术区肢体的大腿外展,膝关节屈曲90°,也就是双下肢呈“4”字造型,类似于芭蕾舞天鹅湖里的体位。这样的体位可以将股静脉走行拉直,不至于呈现弧形,方便穿刺,且在腹股沟区的静脉位置会更加靠近体表。
3)消毒:
以穿刺点为圆心,对术区进行消毒,消毒3遍,直径15cm。铺洞巾。尤其是股静脉穿刺,靠近会阴部,本身的卫生条件较差,可能会被大小便污染。很多时候,比如在我们烧伤科,有时候不得不在创面上进行穿刺,就更加容易感染。很多人对消毒不够重视,觉得就是用碘伏涂几遍,意思一下就行了。实践中我们发现:消毒的手法和次数,与感染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尽管可能我们眼睛看不到效果,但是一次认真的消毒,的确可以大大降低穿刺部位的细菌数量,有时甚至要用消毒剂湿敷一段时间。一名合格的医生,比仅仅是要会做复杂的手术,还需要注意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4)局部麻醉及试穿:
左手于穿刺点处轻轻压迫皮肤及股静脉并稍加固定。右手持试穿针向左手示指中指固定的穿刺点刺入,进针方向与穿刺部位皮肤呈30°~45°角,进皮后与股动脉平行缓慢进针3~4cm,边进针边抽吸缓缓刺入,并保持负压。当进入血管确定为静脉血后,改用穿刺针进行穿刺,按试穿针的角度、方向、深度进行穿刺。对于肥胖的患者,有时候试穿针长度不足以到达静脉处,也不必沮丧,可以直接用穿刺针穿刺。
5)穿刺:
详见下一节关键技术要领。
6)放置导引钢丝:
当回血通畅后,减小穿刺针与皮肤表面的角度,固定针头不动,插入导丝,送入血管约30cm,退出穿刺针,过程中,一手扶住导丝,防止被穿刺针带出。插入导丝时,不应有阻力,若有阻力,应调整穿刺针的角度或斜面方向等,如导丝进入不畅时,不能强行进入。导丝进入部分后,进入不畅,应将导管和导丝同时拔除,更换导丝。置入导丝后,从导丝尾端插入扩张管,按一个方向旋转,将扩张管旋入脂肪层后,左手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并拔除扩张管。
7)置管:
将导管套在导丝外面,导丝必须伸出导管尾部,用左手拿住,以防止导丝滑入静脉腔。右手将导管与导丝一起部分插入。边插导管至适当长度(一般成人从穿刺点起约置入30cm为宜)。然后退出导丝。再接注射器,回抽血液通畅,即可接上液体,或用肝素钠盐水封管。
8)封管:
这里要特别注意,如果管道内的血液留置时间过长,会凝固或者形成血栓。因此,肝素钠盐水封管要迅速。
9)固定:
将导管固定片固定在近穿刺点,与皮肤用丝线缝合,以打结固定。局部消毒,撤无菌单,用纱球覆盖穿刺点及缝合处,透明胶膜固定。考虑到患者可能要手术过床,建议固定2针以上,以防止导管脱出,造成大量失血的严重不良事件。
关键技术要领:
所有的操作细节中,穿刺针能顺利放置入股静脉是最关键的步骤。
有时候反复穿刺都无法见到回血,操作者会开始焦虑,特别是有人围观的时候。
这时候要注意以下事项:
1、在腹股沟下方1-2厘米处进针:
不要试图在腹股沟进针,因为是斜行进针,所以静脉的穿刺点会高于腹股沟,而股静脉一旦过了腹股沟,就会直奔向后躯干的下腔静脉,在腹股沟区以上寻找股静脉是十分困难的。
2、穿刺动脉要果断快速:
因为看不到深静脉的走形,穿刺点很可能并不位于血管最中间的位置,如果慢慢进针,可能血管会向左右滑开。也可以用左手的两根手指在穿刺点上下方固定住血管,避免其滑动移位。穿刺针针尖上的注射孔,应该向上。
3、不要直接用粗针反复试探:
宜先用试穿针探查到血管后再用穿刺针进行穿刺。若针已深入5-6cm,仍未见到回血,须将针拔回至皮下,改变方向。如果抽取的血液是鲜红色,则很有可能刺入动脉,应该再向内偏转一定角度后穿刺。
4、如何区分动静脉:
当穿刺抽出搏动性鲜红色血液时,表示误伤动脉,应立即退出穿刺针,局部至少需压迫10分钟以上,近期同侧不宜再穿刺。注意:压迫的部位应该是动脉的破损处,而不是皮肤的穿刺点,要算好提前量。
对于休克患者,有时动脉血压低,含氧量低,很难区分动静脉血液。这时可以将拔下穿刺针针筒,仅保留针管,观察血液流出的压力和是否有搏动性。静脉血往往不动或持续缓慢的涌出,血液呈暗红色;动脉血则可见血液搏动,血色鲜红。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用便携式血气机检查血液氧分压来确定。
5、必要时更换穿刺点:
如果稍微旋转一下针管的角度后,依然什么都没有抽到,那么很有可能穿刺点太靠内侧。这时候应该更换穿刺点,不能一味通过增大角度来试图穿刺成功。因为穿刺点必须在血管正上方,也就是静脉在体表的投影路径。如果穿刺点离投影路径距离较远,需要重新选择穿刺点进针。这是因为如果您试图从侧面刺入静脉的话,很可能从血管的上方或者下方经过,很难准确估计深度,而从投影正上方穿刺则没有这个问题。还有就是侧面穿刺,血管容易滑动甚至被划开,因为针尖的微观结构是为了从正面突破屏障而设计的,侧面是利刃状结构。这就像泰坦尼克号被冰山从侧面划开一道口子一样,是十分危险的。
6、换人如换刀: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不行的话更换到对侧再进行穿刺,比如左大腿换成右大腿。有些患者局部血管可能畸形或者偏细,另一个肢体会粗一些。实在不行就换个人试试,没什么丢脸的,谁都会有运气差的一天。
医生要知道能做什么,更要知道不能做什么,有些情况是不适合进行此项操作的。
1、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血液可能会从静脉壁破损处和导管的狭小缝隙间流出,在皮下形成血肿。血肿本身没有大的影响,但由于皮肤也有破损,就容易引起血肿感染,严重的话会导致脓毒血症。
2、既往在预定插管部位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外伤史或血管外科手术史。我曾经穿刺过一例股静脉血栓的病人,病历上描述的血栓位于左腿,但其实是在右腿。导引钢丝插进去后再拔出来,弯成了丈八蛇矛。这也提醒我们:在记录病历的时候,务必仔细认真,不然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3、患者兴奋、躁动、极为不配合者,需提前镇静。因为在操作时突然改变体位,会造成严重后果。
最后,希望看完本文的朋友们,都能对这项操作熟练得像在走“儿时放学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