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选编译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抽吸治 [复制链接]

1#

新加坡国立大学神经内科Yeo等通过多系统检索对CVT治疗进行了荟萃分析,其结果发表在年6月的《ClinicalNeuroradiology》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是一种罕见但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发病率约为4/万,占所有卒中的0.5%。目前全身抗凝仍是CVT的首选治疗方式。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内介入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然而血管内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目前尚存在争议。为此新加坡国立大学神经内科Yeo等通过多系统检索对CVT治疗进行了荟萃分析,其结果发表在年6月的《ClinicalNeuroradiology》杂志上。

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69项研究共例CVT病例。在上述患者中,抗凝治疗仍是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占总人群的85.8%。另外,40.0%患者接受窦内接触溶栓、20.0%患者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在对例CVT的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口服避孕药仍为CVT最常见(12.5%);其次为妊娠(6.6%)、恶性肿瘤(5.0%)、凝血功能障碍(5.0%)等。临床表现以头痛为主(78.3%),其次为意识障碍(45.0%)、中枢神经功能障碍(29.2%)、恶心呕吐(22.5%)、认知障碍(19.2%)、癫痫(15.0%)。具体治疗策略如表1:表1该研究对于接受抗凝治疗与血管内治疗的CVT患者分别做了单因素分析,(如表2、表3),结果显示抗凝治疗对于CVT疗效可靠,安全性较高。然而,对于既往存在颅内出血、服用抗凝药物者预后较差,对于此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会有效。表2表3研究结果还显示,抗凝治疗在长期随访中可达到较高的窦再通率(85.9%),并获得良好功能预后(65.3%)。而血管内治疗则常用于血栓负荷量大、全身抗凝治疗后仍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或症状加重等的患者。既往meta分析结果发现对于非深部脑静脉CVT,良好功能预后率为64-88%,死亡率为8-14%。

典型病例

一例78岁女性患者主诉剧烈头痛2日,伴精神状态改变,既往高血压即高脂血症病史,无高凝状态相关危险因素,GCS=E3V1M5,CTV提示深部脑静脉血栓形成(图1)。该患者经诊断后即启动普通肝素抗凝治疗,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其GCS评分恶化,且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区脑水肿,因此给予甘露醇脱水并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术中予肝素并维持ACT-s,置8F鞘,导管超选到位后,通过6FEnvoy输送ACE68导管,并应用Penumbra抽吸泵持续抽吸,术中造影提示直窦再通。患者术后出医院获得性肺炎,对症处理后好转。1月随访神经功能恢复良好,3个月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区脑水肿消失。图1.a.CTV提示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累及直窦(箭头),b.T2相显示双侧基底节区脑水肿,c.DSA提示大脑内静脉与Galen静脉显影不清,直窦被一大负荷量血栓阻塞(箭头),d.使用ACE68导管抽吸取栓后提示直窦血流通畅,仅残留部分非限速性血栓残留(箭头),e.复查CTV提示静脉系统重构,f.3个月复查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区水肿消失。

研究结论

最终作者得出结论:抗凝治疗对于深部CVT是相对安全有效的疗法。然而,对于合并颅内出血的CVT患者,可以考虑血管内治疗。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部分不合并出血的CVT患者经过慎重筛选也可考虑。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张小曦主治医师

医院

审校

吴培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院

史怀璋教授团队

终审

许奕教授

医院

联合血管内取栓术和原位药物溶栓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研究基底动脉穿支动脉动脉瘤:附9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经静脉血管内再通治疗脑静脉血栓的系统综述

单独或联合使用大口径中间抽吸导管治疗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多中心的经验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