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秀”了没
现在各电视台的娱乐节目都忙着“选秀”,不少小孩子在舞台上自信地举手投足,颇有明星范儿。当被问及梦想是什么时,他们大多很骄傲地说:“我长大了要当大明星!”却几乎没有一个小孩子说长大了要当工人、当农民。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
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人们或自愿或被迫接受着唱歌、舞蹈、播音主持等各种各样的文艺特长训练,满脑子都是家长教导的“学好特长,出人头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发功利化,频频带着孩子出席一场场“选秀”。孩子在舞台上的笑容不再童真,眼神不再清澈,收获了掌声,却收获不了自己的成长。
我并非对所有针对孩子的特长教育嗤之以鼻,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选择一到几门深入学习,有助于孩子素质的全面培养。怕就怕在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一味求名逐利,将孩子的爱好变成“职业”,反而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
不想当工人、当农民,都来说说唱唱跳跳,那么长大后依靠谁来搞建设?通俗点说就是“没有吃,没有穿,谁来给我们造?”话或许有些偏激,但是在理。每个人的职业和追求不同,但谁都脱离不了社会而独自存在,都是社会这个大机器中的螺丝钉。如果说“明星”是拧在台面上的显眼的少数几颗,那么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就是毫不起眼的大多数。但是机器,少了一颗螺丝钉都玩不转。如果愿意拧在底座的螺丝钉越来越少,机器终将有一天会停摆。
过去,我们接受的教育是“知识改变命运”,多少寒门学子因此悬梁刺股,寒窗苦读。现在这个说法很少提了,通过娱乐“选秀”改变命运,似乎成了一条更好的捷径。但幸运儿毕竟只是少数,多少人碰得头破血流却“矢志不渝”,客观地说,这也是一种精神。山东一位农民,在选秀节目中身穿*大衣一举成名,直至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商演不断。起初他一直在抱怨这不是他要的生活,“家里还等着我回去种地呢。”后来,就有媒体报道这位农民大哥在“黑超”的前呼后拥下意气风发回到家乡。再后来,这位农民大哥西装笔挺,频频在各综艺节目中晃悠,博得观众的笑声和掌声。看来,他已经完全适应了娱乐场。每次看到这我就悲哀地想:中国又少了一个农民,多了一个“明星”。
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要靠实干、苦干、巧干。娱乐“选秀”的确改变了一些普通人的命运,但绝不能靠娱乐来兴国安邦。我希望能有更多的镜头、更多的舆论转到普通劳动者上来,在他们中选拔出劳动明星、职业技能明星、大众体育明星,激励大家在各自岗位上奋发图强、建功立业。可喜的是,不少电视节目做到了。《状元360》多年来之所以收视长虹,与她扎根基层、鼓励劳动者“选秀”不无关系。还有最近热播的《谁是球王——中国乒乓球民间争霸赛》,比赛不分老幼,不限男女,真正是全民参与,展现出乒乓球运动在我国大众体育、全民健身方面的广泛性和普及性。我想,最后谁是球王并不重要,关键是大家都能积极参与“选秀”,并自得其乐。
■陈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