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李茂全团队在取栓院方供图(下同)
在位列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中,心肌梗死、脑卒中都广为人知,但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就像一位“隐形杀手”,起病隐匿、发生快速、致死风险高。据统计,60%的VTE病例都与住院相关,是构成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潜在重大隐患。
在年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之际,作为全国VTE防治中心“优秀单位”,医院正式发布“基于AI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一体化系统”,向全社会分享VTE防治的十院经验。
医院中的“隐形杀手”
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形成斑块,最常见于下肢的深静脉内,被称为深静脉血栓。血栓的形成一般无症状,偶尔有疼痛和下肢水肿。一旦血栓脱落,它会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如果血栓循环至肺动脉造成堵塞,会引起严重的心肺问题,形成致命性的肺栓塞。
统计数据显示,术后VTE的发生率非常高,接受全膝置换、髋关节骨折手术、全髋置换的住院病人是血栓形成的高风险人群。因为骨科患者肢体制动容易导致静脉瘀滞、手术操作中破坏血管壁、大面积组织损伤造成凝血系统改变,更容易发生VTE。
据统计,高达60%的VTE病例发生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因此,开展VTE防治是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预防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乃至首要任务。
人工智能助力VTE体系建设
年,国家卫健委于正式批准进行“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作为优秀项目成员单位之一,医院结合自身特点,总结出了一套十院VTE防治管一体化模式。
医院副院长李济宇介绍,十院VTE模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近6年的研发,尤其是年与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森亿智能的深度合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医院依据各学科特点和服务能力,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查找VTE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治方法,医院的整体VTE防治水平,医院内VTE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以骨科为例,在医务、临床、信息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十院的VTE智能化预测及辅助诊疗系统历经三代版本迭代,终于在年6月28日在骨四病区试运行,并于10月21日在全院正式运行,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AI系统评估可以自动识别年龄、体重指数、化验指标条目,通过自然语言抓取的病历信息,避免了护理人员的重复劳动,从而节约了时间。
“在高度专科化的环境中,并不是所有医务人员都能掌握一个和本科室关系并不密切的病重。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根据文献和指南,给与医生决策建议,并且可以查阅资料,大大降低了培训成本。因此,我们使用信息化乃至人工智能手段防治VTE,是非常有必要的。”李济宇说。
医院介入科副主任医师曹传武介绍,曾有一位35岁的青年女性因胸闷住院,但AI系统评估为VTE高风险,进一步检查发现,她已经在下肢有了血栓,后马上干预处理,避免了病情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位55岁的女病人,因半月板损伤入院,AI系统评估为3分,人工评分为2分,对比发现,AI系统评估中自动识别了该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但患者一再否认患有此病,进一步系统追溯发现,该患者曾经1年前以“COPD”收治于呼吸科),从而规避了人工评估的信息盲点,有利于促进血栓评估的准确性。
和过去人工相比,医院的VTE风险评估比率提升了83%,风险评估时间缩减87%,系统每周平均可为全体医护人员节省小时工作时间。
图说:人工智能为临床医生提能增效
VTE防治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当前,医院不同科室的医务人员对VTE认识参差不齐,对于血栓性疾病的防治观念与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血栓患者不能得到及时和规范化诊治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尤为重要。
李济宇表示,十院VTE防治体系建设不仅仅是引入智能系统,更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系统化模式。从医院的应用效果来看,人工智能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为临床医生提能增效。
医院介入科主任李茂全教授说,许多人认为医生就是要接诊病人,但对他们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VTE病人数量的下降。作为上海十院的探索与创新,他希望这套系统将来能运用到产科等临床科室,因为VTE的产后发生率比产前高得多。把VTE预防评估提前,给予及时跟进预防手段,可以减少产妇的相关死亡率。今后,希望十院能够发挥联盟成员中标杆带头作用,并医院,加强全国VTE防治的提升。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