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医院管理的重要课题,已连续3年被纳入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相关信息化建设也成为VTE防治体系的“必考项”。在此背景下,医院应用基于AI-CDSS的惠每VTE智能防治系统,不仅可实现VTE风险的动态评估、预防提醒,也满足肿瘤、妇产科等专科VTE防治要求,推动院内VTE规范预防率持续提升。
信息化成“核心策略”
实现重点人群VTE评估的全覆盖
医院VTE防治应贯穿患者住院全过程,尤其是入住骨科、妇科、产科、肿瘤科等VTE高风险科室的患者,是防治管理的重点人群。文献数据显示,肿瘤患者死因中,VTE高居第二位,VTE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发生率达4%~20%。妊娠及产褥期妇女,VTE发病率增加4~5倍。尽管针对各高危科室的VTE防治指南已陆续出台,但临床实践与指南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VTE防治的质量评价与控制仍存在困难。
在今年发布的“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核心策略中,国家卫生健康委首次提出: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VTE预防提醒、质控指标的数据采集、监测及评价反馈,并纳入绩效管理。可见智能化工具在VTE质控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医院需求构建的惠每VTE智能防治系统,可整合在院患者数据进行危险因素挖掘,面向患者住院全周期进行智能风险预警、预防提醒,并动态追踪患者风险变化与预防措施实施情况,为住院患者打造风险防护屏障,医院的防治负担。同时,该系统嵌入了肿瘤、妇产等专科特有的VTE评估量表与防治流程,可规范管理重点人群的VTE风险。
例如,妊娠和产褥期患者,分娩后第1周VTE发病风险最高,惠每VTE智能防治系统根据专家共识中的“妊娠期和产褥期VTE的风险因素及其相应的预防措施”,动态完成孕产妇的VTE危险因素评分,引导产科医生规范实施VTE防治。
对于肿瘤患者,指南建议主要采用Caprini和Khorana评估量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同时给患者采用两种量表评分,以危险分层高者为指导后续处置措施的依据。惠每VTE智能防治系统在识别肿瘤患者后,自动使用这两张评估表完成危险分层并推送给医生,帮助医生精准评价患者VTE风险。同时,根据患者危险分层提示恰当的预防措施,提高临床防治意识与预防率。
肿瘤患者VTE风险预警界面
医院肿瘤科上线惠每VTE智能防治系统后,肿瘤患者VTE评估率大幅提升,由11.50%提升至96%以上,最高达%,相当于实现患者风险全面筛查;随着评估率的提升,科室中高危患者人数与比例也在增加,提示肿瘤患者基本为高危人群,需要实施VTE预防的患者数较大,体现对肿瘤患者VTE进行重点管理的必要性,同时也反映应用AI规范临床防治行为的重要性。
医院基于AI的VTE防治效果
参考资料:
1.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质量评价与管理指南(版).
2.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治疗指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