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9日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5月30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创新争先行动,进一步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奋勇争先砥砺建功,树立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的楷模,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医院抗疫团队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陈孝平、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胡豫,医院彭志勇等3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华中科技大学刘良等14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湖北获奖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在各地迎战新冠肺炎疫情、加快复工复产的特殊时期,科技工作者发挥显著作用,他们争分夺秒攻关助力疫情防控,不断创新支持各行业复工复产,克服困难确保科研项目如期进行……
湖北省科协*组书记、副主席叶贤林表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者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的杰出代表,是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突出贡献的排头兵、领航者。希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坚定创新信心和决心,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湖北疫后重振提供科技支撑,为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湖北省科协将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满腔热忱为科技工作者提供贴心暖心服务,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解难事,让科协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的温馨之家。
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获得者
医院抗疫团队
4个月前,在武汉抗疫最关键的时候,医院接管了医院,作为收治危重症新医院。
医院抗疫团队主要负责人、医院院长王行环说,医院大家心里都没底,只能拼尽全力,用科学的思维去想办法,越困难我们越团结。医院的战“疫”历程是科技报国的典范,是中国成功抗疫史的缩影。再次证明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的中国人民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从2月8日开舱至4月15日休舱,采取“边建设、边验收、边培训、边收治、边研究”医院运行模式,来自全国家医院名医务工作者、名建设者、千余名医院团队组成的抗疫队伍,坚持“医院运行战时化,医院管理精细化,医疗质量同质化,医疗服务人性化”的理念,精诚团结,在运行管理、救治模式和科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确保了医院高效率、高质量地运行。他们与病*抗战,与死神赛跑,创造了累计收治病人人,救治成功率97.67%,病死率约2%,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实现了全体人员零感染、院内零事故、环境零污染,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医院的医学科技工作者撰写的《新冠肺炎防治指南》被众多国家采用,目前还在国际抗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
陈孝平:为世界医学提供中国智慧
陈孝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他从事肝胆胰外科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40余年,在肝癌外科治疗和肝移植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提出新的肝癌分类,并纳入教育部规划教材5年制《外科学》;首个提出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等新理论;开创了三项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创建胆肠吻合和胰肠吻合两种新方法;建立新的辅助部分肝移植模型并转化临床,提高了辅助肝移植的成功率,部分解决了供肝来源短缺。上述工作已在全国30个省级行*区推广应用,牵头制定全国肝胆胰外科指南与规范10部,极大推动了我国肝胆胰外科的进步与发展,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肝胆胰外科技术改革和创新的领导者。
疫情来袭,陈医院外科多名医务人员组成护肝队、营养支持团队和手术小分队等,奋战在ICU、重症病房和急诊室。为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器官,他提出了免疫平衡、营养平衡、内分泌平衡、水电解质平衡等“四个平衡”诊疗方法。让“病人活下去”,是陈孝平院士的初心,更是他面对临床疑难杂症时,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最大动力。
胡豫:书写“健康中国”的时代答卷
胡豫,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他建立了国内最大静脉血栓(VTE)标本库,阐明心衰与VTE关系;首次提出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在抗击新冠肺炎重症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该院疫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构建涵盖“诊断筛查、患者收治、重症救治、康复管理”的全链条防治网,多次受国际同行邀请分享经验;负责科技部重点研发应急专项新型冠状病*肺炎病因机制及精准诊疗研究,在国内外顶级医学杂志发表研究论文3篇;牵头康复期血浆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率先指出新冠肺炎出凝血功能障碍特点及机制,提出量化积分系统指导危重症救治策略;承担科技部重大专项等28项。
战“疫”多天,胡豫说,大疫面前,阻击疫情的“中国速度”随处可见。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执*理念。未来,我医院的主力*作用,奋力书写“健康中国”的时代答卷。
彭志勇:三次站在防疫最前线
彭志勇,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作为一名有着30年*龄的老*员,他三次冲锋在防疫救治的最前线。SARS疫情暴发时,他在香港参与会诊、抢救多位重症患者;年禽流感爆发时,他主动请缨,在前线负责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后,他带领医院ICU团队,再次出现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彭志勇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救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患者中超过72%需要有创机械通气(即有创插管),其中又有一半的病人改用ECMO人工肺。医院ECMO团队成功在1月7日为一名出现重度呼吸衰竭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安装了ECMO,该患者1月28日治愈出院,成为湖北省首例经ECMO治愈的患者。医院在疫情期间共为预期死亡率百分之百的20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安装了ECMO,抢救存活率达到了50%。
得知自己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时,彭志勇正在工作岗位上忙碌,他所在的医院重症医学科,经历了5个多月的激烈战“疫”后,已经恢复到平日的节奏,依旧紧张,依旧需要所有医护人员拼尽全力,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
刘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法医学系主任、主任法医师,完成世界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报告。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医病理学和法医*理学,尤其在多种*物的研究上卓有成就,包括雷公藤、乌头碱等中医药*物,以及安眠药、摇头丸等新型*物的基础研究及实践探索均有研究。在国内外法医学领域,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余篇,参编教材及参考书二十余部。
汤群,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高级工程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院设计总负责人。全面协调60人设计团队在5个小时完成场地平整设计图,24小时完成方案设计连续奋战60小时高质量交付全部施工图,创新采用BIM三维协同设计工具、尝试多专业并行设计,在国内首创使用防滲膜实现全建筑环保要求,为医院顺利建成贡献专业技术支持。
严新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攻克智能船舶和船舶新能源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制船用航行脑系统和太阳能光伏系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成果在长江船舶、远洋滚装船、珠海万山无人船测试场等应用。研制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船载光伏离/并网系统,研制亚洲第一的虚实融合无人船测试平台,为我国水路交通技术创新作出突出贡献。带领团队积极向中国工程院、交通运输部和湖北省提出“医院应急管理工作”“载运工具非接触安全智能检测技术”等建议。
余家国,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光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工作。发展了高性能石墨烯基产氢光催化材料;提出了表面异质结和梯形异质结的新概念,建立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原位电子转移表征方法,发展了高性能CO2还原制备太阳燃料光催化材料。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中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取得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冷文*,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高级技术专家,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创新研究工作,曾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享受*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劳动模范”等荣誉和奖项。
汪晖,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护理部主任。她是多名同济逆行护理天使们的引领人,将生死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冲上了抗疫一线。她倡导科学护理,主持制定《不明原因肺炎院内防控指引》《新型冠状病*肺炎防控护理工作手册》,主持联合护理专家制定发布《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肺炎患者整体护理专家共识》,创新设计了发热门诊咽拭子采集平台,确保护士零感染。
张琨,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持武汉“两山”医院工程技术攻关,提出“工业化建造方式”,统筹破解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标准高、建设体量大、建造工期紧等难题,成就了抗疫工程“中国速度”。创造世界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最快施工纪录。创新研发“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等超高层建筑系列化重大施工装备。
张一敏,武汉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创立了“自催化-高效解离-双循环氧化”绿色提钒技术,解决了低价钒难以转化为高价钒的公认难题,奠定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创建了“钒页岩沸腾氧化转价一步法短流程提钒技术”,推动了全行业技术和装备升级换代。首创二次铁资源在线循环新技术,解决了国内外长期不能攻克的氧化球团“热爆裂”和冷压球团“瞬时粉化”难题,成果在我国主要特大型钢铁企业得到推广应用。
张颂民,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正高级工程师。疫情期间,作为医院项目的设计总负责人,他带领设计团队12天完成医院设计。并作为主要起草人参加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医院设计导则》及《医院设计和改建的有关技术要求》的编写工作,参加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组织编制《急性传染病救治中心建设指南》的编写工作。
陈莉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口腔医学系主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她围绕“牙颌面畸形精准防治新策略”,将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疾病防治需求紧密结合,成立“湖北省口腔颌面发育与再生重点实验室”。创立“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提出颌面畸形生物时辰治疗理论,创建重构骨缺损部位电学微环境的高效、稳定修复畸形缺损的新方法。
周欣,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带领团队研制出人体肺部气体MRI重大装备,解决了传统MRI对肺部空腔不能成像的问题。重大医疗检医院用于肺部重大疾病的早期诊疗和研究,医院医院新冠肺炎患者的抗疫科研攻关中。重大装备核心指标全球领先,并具有完备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气体MRI信号不可见、肺部成像不实时、多元素成像从无到有3个方面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胡钦勇,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抗疫以来,医院,带领职工多线连续作战,集体获“武汉五一劳动奖状”。2月11日临危受命,担任体育中心方舱执行院长,累计收治人,治愈人,转诊人,患者零死亡、零回头,医护人员零感染。兼任专家组副组长、召集人,直接负责重症救治。方舱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钟彩虹,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率领猕猴桃研发团队创建雌雄异株果树猕猴桃资源鉴定与种质创制技术体系,培育15个猕猴桃雌、雄性专利品种,解决了我国猕猴桃产业中品种单一、货架期短、雄性品种缺少等的核心问题。团队培育的猕猴桃新品种成为猕猴桃产业扶贫的排头兵,在26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内的地区指导建立了24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累计种植猕猴桃新品种面积超40万亩,技术辐射面积超万亩,创社会年产值达50亿元以上,先后带动了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
姚颖,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以最快时间组织制订《湖北省新型冠状病*肺炎医学营养诊疗专家共识(试行版)》。同时带领营养小分队为患者开展个体化营养治疗,联合医疗队制定《同济光谷院区新冠肺炎临床营养治疗方案》。牵头起草CSPEN《关于血透患者防治新型冠状病*肺炎的饮食营养专家建议》,为71万多名血透患者新冠肺炎防治的营养治疗提供依据。第一时间制定一线医护人员的饮食营养方案,多方募集营养补充剂全力做好保障。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