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德国医生RudolfVirchow教授于年提出了「血栓形成」的概念并表示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血液成分异常是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为了纪念他的「血栓形成」理论,年3月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nThrombosisandHaemostasis,ISTH)宣布将其生日(10月13日)定义为「世界血栓日」(WorldThrombosisDay,WTD)。
在这一天,许多国家与地区都会举办WTD相关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对血栓的认知及促进血栓性疾病的规范诊治。年的10月13日,是全球第9个「世界血栓日」。
01——那么,血栓是什么呢?
通俗来讲,血栓就是血管中的「血块」堵住了身体各个器官血管通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通过自身的凝血-抗凝系统调节不会形成血栓,但随着年龄增加、缺乏运动以及血管损伤等因素影响凝血-抗凝系统调节功能下降,导致血管中形成血凝块,减缓或阻断正常的血流,相关脏器出现缺血,严重者甚至出现猝死。
血栓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上面提到的心梗、脑梗就是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发病隐匿,若血栓脱落易造成肺栓塞,因绝大多数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常常被称为「隐形杀手」。
02——深静脉血栓形成的3大主要因素
单一因素是能够导致血栓形成的,但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极其微小。在现实生活中,血栓的形成绝不是一个因素决定的,更多的是两个或多个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1)静脉血流缓慢
静脉血流瘀滞,增加了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静脉壁的接触时间,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与存在损伤的血管内皮作用,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容易形成血栓。
静脉瓣膜的瓣窝内血流缓慢,且易产生涡流,是产生血栓的主要部位。
(2)静脉壁损伤
静脉内膜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完整的静脉内膜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前提。
静脉壁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具体可分为:外伤或创伤、感染和脓*血症、休克、生物、物理、化学因素损伤、手术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症等。
(3)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是由于血中促凝因子、促聚集因子均增加,血管、血液、血流成分的病理性改变所引起的机体凝血系统失调,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高凝状态是血液容易凝固和形成血栓的状态,也称为“易栓症”,有遗传性和获得性之分。
长期卧床或肢体制动的人,常易患血栓,且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于右下肢。
03——早期信号要知道!深静脉是血液回流的主要通道,一旦因血栓形成阻塞管腔,必然引起远端静脉回流障碍的症状。
(1)疼痛
疼痛是最早的症状,主要因血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和血栓远端静脉急剧扩张,刺激血管壁内末梢神经感受器的缘故。
大多出现在小腿腓肠肌,大腿或腹股沟区域,大多数病人主诉下肢疼痛性痉挛或紧张感,活动后加剧,卧床休息或抬高患肢可减轻。
(2)肿胀
下肢肿胀是最主要的或者是唯一的症状,除少数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而表现为双下肢肿胀外,绝大多数为单侧下肢肿胀。肿胀的程度依静脉闭塞的程度和范围而定。
(3)浅静脉曲张
浅静脉曲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继发性代偿反应。如果血栓累及深静脉主干,特别是髂—股静脉血栓段,可有明显的下腹部和腹股沟的浅静脉曲张。
血栓如同隐身在黑暗的杀手,平时没有任何症状显现,但随时在等待杀人的完美时机。等到有明显症状时,病情已开始蔓延,易诱发肺栓塞发生。
为了让“杀手”及时现形,及时进行疾病测评是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疾病症状问答,结合个人的身体情况和既往病史,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
通过准确的风险评估和症状评估,若有明显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