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医院启动,同时发布了《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标志着我国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又向前迈出坚实一步。
据了解,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血栓栓塞性疾病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健康问题。研究显示,全球1/4的住院死亡原因与血栓相关,前三位的心血管病死因均与血栓有关,血栓已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其涉及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PTE和DVT具有相同易患因素,是VTE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急性PTE是目前常见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特点,是呼吸系统的重症和急症。VTE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据文献报道,在全球每16秒钟就有一个人新发VTE相关的疾病,每37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VTE相关的疾病,防治形势并不乐观。同时,VTE医院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但VTE又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通过积极有效的预防,可以显著降低VTE相关疾病的发生率,通过规范诊断与治疗可以显著降低VTE患者的病死率。过去10余年,我国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水平取得了显著进展,临床上诊断病例数增加了10-30倍,住院患者VTE相关病死率由25.1%降至8.7%。但在临床实践中,VTE预防现状并不乐观,目前仍有相当多临床医师,医院的医师对急性PTE的诊断意识还很薄弱,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误诊、漏诊或诊断不及时,以及治疗不规范的情况。因此,医院内VTE综合防治能力、各科室医务人员对VTE严重性的认知能力急需加强。
此次启动的国家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旨在通过标准推广、建立质控体系、上下转诊、科学研究,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管理,医院内VTE防治管理体系,推动我国整体VTE防治水平的提升,减少致死性VTE的发生。该项目将联合多学科专家力量,研究制定相关诊疗规范与技术标准,指医院内VTE风险患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规范的诊断与治疗,并进行相关医疗质量评估,加强患者的在院期间管理与长期管理,并促进学术发展、医院间协作。同时还将组织多学科专家制定项目建设标准、现场评定、建立质控体系,明确各级VTE防治中心职责,并进行动态评估。此外,将确立省级区域示范中心,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内的学术引领作用,通过培训、学术研讨、参访交流等多种形式,带动本省域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VTE防治规范化诊疗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建VTE相关学术、科研、管理交流平台,促进区域间VTE防治的协同合作,形成层层推进、上下联动的发展模式。(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