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由于各种原因(先天、后天)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并且在颅内血流冲击下,形成的脑内异常膨大。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发病,但40-60岁为该疾病的高发人群,不同的人群和地域发病率不同。研究表示,亚洲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2.5%-3%。
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症状不典型,不会对平时生活产生影响。一旦破裂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患者未能就医就已死亡。即使就诊后仍有一定的致死和致残风险,幸存者也有可能有一定的功能障碍。因此,对于需要进行干预的动脉瘤患者需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在临床上,大部分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少数患者因头痛、眼睑下垂的症状,或者是通过体检发现。因此,目前的检查手段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早期诊治较为困难。但是,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应当进行筛查。根据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这些人群需要进行定期筛查:1.直系亲属中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史;2.患有与动脉瘤发病相关遗传病的人群,特别是女性、年龄大于30岁、吸烟或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
破裂动脉瘤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症状相对典型,但仍有一定程度的误诊,所以需要做头颅CT进行辅助诊断。但是,动脉瘤破裂后5-7天,行头颅CT敏感性下降,此时需要做腰椎穿刺术进行诊断。
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通过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脑内血管情况,如动脉瘤位置、脑内血管痉挛情况等,不仅可以明确诊断,同时为后续手术治疗提供关键的信息。而MRA由于操作时间长、急诊患者躁动不配合等因素,难以操作。
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病死率高,再出血的几率高,再出血患者中有8成的患者预后不良。因此,对于需要处理的未破裂动脉瘤应早发现积极干预,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目前,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逐渐成熟。通过在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导丝,经过体内血管到达颅内病灶部分,在动脉瘤处置入弹簧圈,将动脉瘤栓塞,同时,在载瘤动脉中置入不同类型支架,起到封闭瘤颈和支撑载瘤血管的作用。这种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无需开颅,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神经外科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