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猝死」两个字频频登上热搜,特别是当猝死与28岁放在一起时,更让人感到痛心。这不仅是一条年轻、鲜活的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支柱。
年轻人的猝死风险在升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是: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临床上,猝死一般指突然发生的死亡,主要是心脏突然停跳。猝死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大部分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我国心源性猝死年发病率大约为41.84/10万,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年,是全世界发生心源性猝死人数最多的国家。
(数据来源:百度健康医典)
猝死前的征兆有哪些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感知的信号。
冠心病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当突然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
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做到4点远离“运动猝死”
你是否疑惑,为什么看似健康的年轻人,会在运动过后发生猝死呢?怎样最大化远离运动猝死?
其实运动猝死不分年龄,人人都应时刻保持敬畏。想在运动过程中远离危险,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No.1运动前排查风险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检查,彻底排查潜在疾病威胁。在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前更是如此。
No.2保证充分的热身
运动前热身,能让尽可能多的血液流向心肺和肌肉,提高心肺的代谢能力,以保证在进入高强度运动后,人体能量代谢能满足运动的需求。
热身一般占总运动时间的10%~20%。冬天天冷,热身时间要适当延长。
No.3感冒、发烧、熬夜后不运动
有些人认为跑跑步、出出汗,感冒自然就好了。事实上正相反,因为感冒发烧使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运动会进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病毒易于入侵,如果入侵心肌,会形成病毒性心肌炎。
在自身很疲惫、熬夜的情况下,也不建议剧烈运动。
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心肺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后,每增加1分钟,存活率就会降低7%~12%,4分钟后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金4分钟”。
据统计,我国九成医院外。当意外不幸发生,及时正确地进行急救,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
对于已经发生的心源性猝死,正确的心肺复苏、心脏除颤器(AED)的规范使用至关重要。
以下心肺复苏教学科普视频,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百度健康医典联合制作。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会,更希望所有人都不要用上
05:51我们不希望悲剧再次发生,请一定爱惜自己,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