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刘礼宾中国当代艺术界对视觉文化研究的误读
TUhjnbcbe - 2020/8/12 14:01:00

刘礼宾:中国当代艺术界对视觉文化研究的误读


【导语】2014年9月23日,下午14时,一场关于青年艺术家在当下时代中的主体性架构的主题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办。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文艺学博士吴琼作为讲座主持,邀请到著名诗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西川和著名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刘礼宾作为讲座嘉宾,以对谈的形式,共同探讨了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可能的未来走向。从左至右分别为讲座主持吴琼,讲座嘉宾西川、刘礼宾 吴琼:我领会西川老师的意思诗还是单纯的经验之歌,视觉或者说图象是资本和市场的合谋。我们这个时代实际上是我们大家都切身的领会到的图象的时代,所谓图象的时代不止是说图象在今天这个世界里面无所不在、自有人类开始图象就一直存在我们的身边,而是因为我们不止生活在图象当中,我们还在把自己图象化,我们在过一种图象的生活,在图象当中来完成我们对自我的一种认知。 那么在这样一个图象的时代,从事图象生产的艺术家他们到底该怎么来面对呢?下面请刘礼宾老师给我们先介绍一下他在青年艺术展策展的经验,既然是一个资本的运作,资本在我们看起来是既敬畏又觉得很神秘的东西。 刘礼宾:吴琼老师抛的这个视觉图像问题,如果从策展上讲,这正好是我平生第一次策展的原因,这个说起来有点意思。中国研究视觉文化把这个问题写的很清楚,但是在美术领域的这个问题恰恰是借助它的流行 视觉符号的流行,像西川老师说的一样。广告的流行和符号的蔓延,在我看来视觉文化是反思这种视觉控制和符号控制的。比如说我们的生活里面你为什么要买耐克鞋,你为什么要留*头发,你为什么要减肥,你为什么要穿高跟鞋,我觉得这背后充满权利,一个媒体的权利或者视觉塑造的权利。在我看来,视觉文化的研究是研究这种权利的构成,这才是一个最核心的东西,但是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把这个问题弄反了。高小华 《为什么》程丛林 《1968年X月X日雪》 我们可以看到,有一种中国所谓的批判,其实是基于题材的批判。这是高小华在1978年画的油画《为什么》,就是说当这些高中生初中生大家都坐下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大家在想我为什么要打呢,我为什么要斗呢,我为什么要死呢。可以看到从高小华开始到程丛林的《1968年X月X日雪》,表现的是大学里斗争的场面,艺术语言主要是接近于俄罗斯苏里科夫的绘画。 这是当年*治波普最火的四个人的作品,左上角方力钧这件作品当时被刊登在了纽约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被称为中国垮掉的一代,因为方力钧早年是版画出身,他当时画油画也不太熟练,所以他的绘画表现出很强的图象特征,这是因祸得福,因为这样的视觉图象非常容易被记住。 右上角的是王广义的作品,我跟王广义聊天的时候问他你为什么要画这样的画?他其实80年代开始创作的不是革命符号,而是解读西方的美术史,当时他读到贡布里希的一个名词叫图式修正,他说当时中国美院就是这么一个氛围,波普尔和贡布里希非常流行,从那时起他知道了可以用图象互相嫁接的方式来创作。艺术家有时候可以是这样的,他把中国报刊的刊头和中国当时90年代开始流行的可口可乐结合在一起,这是他的第一张画,当时参加了广州双年展,获得了金奖。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礼宾中国当代艺术界对视觉文化研究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