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导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然而国内对DVT和肺栓塞的预防、重视程度及治疗策略还远不如西方国家。
外科手术中尤其是骨科手术、妇科手术、泌尿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可以先发生于腓肠肌静脉丛和盆腔的小静脉,如果血栓发生部分或全部脱落则血栓随血流漂流到心脏再到肺动脉引起肺血栓塞,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手术前后血栓的预防近年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几年医学研究对于外科手术引起静脉血栓的原因已经很明确了。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提出血栓形成的三要素:血流、血管壁和凝血成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Virchow三要素。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与这三要素密切相关。任何导致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或血液高凝状态的疾病或情况,均可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一、血管壁受损
手术和机械穿刺可能直接损伤了血管壁化学药物损伤血管壁
二、血流瘀滞
手术可以造成血液减慢和血黏度增高,因为体外循环、低温麻醉、下肢的长期制动都可使下肢的血流减慢,使血小板易于与血管壁产生黏附聚集;
三、血液高凝状态
手术损伤使大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了体内的凝血系统,使血液凝固性增高。
上述的三条正是发生静脉血栓的三个基本因素,临床医学指南说明外科手术使病人同时具备这三条因素,因此术后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近年来由于各种先进无创检查技术的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拴的发病率又有增高。临床医生表明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始发于腓肠肌静脉丛;肺梗塞多并发于腘静脉及其近侧的血栓。下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大多始发于腓肠肌静脉丛或髂静脉至股静脉段。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扩展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文献报道,腓肠肌静脉丛以上的血栓形成、肺血栓塞发生率高达50%,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期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少数并发肺梗塞,可致命。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好发性与症状隐匿性,手术前后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早期临床均采用抬高患肢和术后早期活动作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目前许多学者认为,传统做法在血栓预防方面的作用不大,尤其是对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更无显著临床意义。
物理预防(医疗弹力袜)近几年在临床开始被广泛应用,其作用是阻止深静脉扩张,保护静脉内膜不致损伤,并有防止足、股部静脉血流迟缓、促进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的作用。综合文献报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未采用预防方法的例中达22.5%,采用预防方法的例中仅8.2%,发生率减少64%〔14,15〕。国际临床指南等国际医学文献报道指出,采用医疗抗血栓压力带预防组的术后血栓发生率为6.8%,未采用组为26%,采用医疗弹力袜使术后血栓发生率减少74%。
·END·
礼乐医疗物理预防专刊长按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