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常用于液体和药物的输注,包括胃肠外营养和抗生素。常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其他需要对患者血液动力学状态进行监护的情况。随时间推移,医务人员CVC留置经验日渐提升,导管留置失败率从经验不足的医务人员的19%下降到有经验者的10%(源于年的数据)。此外,超声的使用减少了CVC留置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手术所需的时间。CVC留置的早期并发症包括穿刺损伤胸膜和动脉,引起气胸、血气胸,局部出血和血肿,心律失常和空气栓塞。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与导管长期留置相关,包括感染、导管移位以及静脉血栓形成或狭窄等。
年7月,BritishJournalofAnaesthesia杂志刊发了中国台湾省台北国立阳明医院麻醉科研究成果,对胸科手术后右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报道。
背景
中心静脉导管常用于围手术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以及快速输液治疗。中心静脉导管术后留置可达7~14d,可能导致无症状的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atheter-relatedthrombosis,CRT),进而引起危及生命的肺栓塞甚至死亡,及早发现有助于避免这类并发症的发生。原文通过前瞻性的研究,分析了胸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CR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研究对象为24名择期行胸科手术、ASAI~Ⅲ级的患者,术前行右侧颈内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范围包括甲状软骨至锁骨上区域,以确保颈内静脉无血栓。麻醉诱导完成后超声引导下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双腔深静脉导管。手术结束后即刻及术后每天均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如果发现颈内静脉血栓形成,且血栓直径4mm,则拔除导管,之后每日进行超声检查随访;若血栓直径4mm,则不拔除导管,继续每日超声检查。如果未发现血栓,超声检查直至导管拔除后的次日。
结果
18例(75%)患者术后颈内静脉超声检查发现血栓(图1)。血栓出现的中位时间是置管后2d,最晚一例在置管后7d发现血栓。平均血栓体积占据了颈内静脉容积的11%,其中9例患者血栓直径4mm,一例患者右颈内静脉几乎完全被血栓充满。血栓最常见于穿刺部位。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后CRT形成的风险因素包括过长时间麻醉、术中失血量大以及术后呼吸机支持治疗。
结论
早期拔除深静脉导管和减少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可减少CRT的风险,避免CRT引起的致命并发症。原文作者建议围手术期使用超声监测利于尽早发现颈内静脉血栓。
麻海新知评述
深静脉穿刺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穿刺留置深静脉导管都可导致CRT的出现。CRT约占静脉血栓事件的10%,约占上肢深静脉血栓事件的70%。不同研究报道的CRT发生率差别较大,这与研究设计(前瞻性或回顾性)、患者选择(癌症患者或非癌症患者)、导管位置和型号、随访期的长短、检测方法(超声或静脉造影)等因素有关。既往CRT的研究对象多是接受长期留置导管进行化疗的内科患者,因而原文针对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CRT的发生及风险因素的研究对麻醉科医师的围术期管理更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该研究结果表明,围术期超声监测在早期发现CRT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文虽获得相对具有指导意义的结果,但具有一定局限性,包括研究样本量较少,未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因此其纳入分析的风险因素可能存在交互影响。另外,原文并未对CRT患者与非CRT患者预后方面的差异进行报道。CRT存在肺栓塞等并发症的风险,但既往研究显示CRT患者很少出现有症状的肺栓塞事件。无论如何,原文结果提示我们不应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