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早期下床活动能否代替踝泵运动
TUhjnbcbe - 2021/5/31 18:51:00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经常会有医生护士叮嘱患者卧床期间要进行踝泵运动,病情平稳后又叮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目的无非是利于肠道和膀胱功能的恢复,减少腹胀及尿潴留,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因下肢静脉淤而发生血栓形成。而很多患者自早期下床活动后,直接摒弃了踝泵运动!对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早期下床是否能够代替踝泵运动呢?

何为“早期”?何种行为为“下床活动”?

各种文献各有其说。Powers[1]将早期下床活动定为术后第一天从床上坐起、站立、行走和椅子入座。Catt[2]将早期下床活动定为手术当天离床活动,手术第2天步行走廊。Ramirez[3]将早期下床活动定为术后第1天离床活动,并且至少入座休息6小时。而在临床工作中,患者一般术后24~72小时才练习下床活动[4]。

何为踝泵运动?

是通过踝关节的活动,起到像泵一样的作用,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包括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运动。对于卧床及手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案例一

患者李某某,男,72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2月余,加重2小时入院,入院后给予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梗死,立即经绿色通道前往导管室行急诊PCI术。前降支近段%,血流TIMI1级,D1粗大,近段弥漫狭窄,最重90%,LCX近段%,RCA远段弥漫狭窄最重80%,共植入3枚支架。患者治疗5天后病情稳定,要求出院,给予下肢静脉B超检查发现右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案例二

患者张某某,男,45岁,因胸痛5小时收入院,入院后检查患者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立即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行急诊PCI术,术后恢复良好,胸闷胸痛等症状未发作,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因床旁心电监护进行监测生命体征,故患者进行床旁活动。然患者出院前行下肢B超检查示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为什么要做踝泵运动?

因为长期卧床或手术之后的制动,均可能导致血流变慢,血小板在血管周边停留和聚集,容易形成血栓,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下肢功能的恢复。而早期的血栓可以活动,万一血栓不幸脱落,可以引起肺部或脑部等地方的栓塞。

踝泵运动的原理是什么?

跖屈(绷脚尖)时,小腿三头肌收缩变短,胫骨前肌放松伸长;背伸(勾脚尖)时,胫骨前肌收缩变短,小腿三头肌放松伸长。肌肉收缩时,血液和淋巴液受挤压回流,肌肉放松时,新鲜血液补充。通过这样简单地屈伸脚踝,可以有效促进整个下肢血液循环,以达到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踝泵运动需要注意什么?

由于手术后的长时间静卧,血液循环不畅,肌腱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绕环动作的幅度会受限,甚至出现疼痛感。如果体力不够,或者疼痛剧烈,只做屈伸动作效果也不错。待疼痛减轻后再加做绕环动作。另外踝部手术或者石膏固定者不宜进行踝泵运动。最好每小时练习5~10分钟,一天练习5~8次。

踝泵运动动作分解:

屈伸动作:

患者平卧于床上,下肢伸直,大腿放松,然后缓慢的、尽最大角度循环反复地屈伸踝关节。目的是让小腿肌肉能够持续收缩。

绕环动作:

分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交替进行,对于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有重要意义。

事实证明简单地“早期下床活动”不能完全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应该与踝泵运动相辅相成,在患者住院期间,将踝泵运动贯彻到底。即使患者很健康,通过踝泵运动仍会给患者健康带来很大好处。

(医院陈金岭)

精彩内容推荐:新冠肺炎住院期间肺康复护理实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早期下床活动能否代替踝泵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