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0多个小时乘坐国际航班的旅客可能会出现下肢肿胀、麻木症状。这是由于飞机上狭小的空间限制了下肢活动,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流缓慢;机舱内空气干燥,旅客若饮水不足,会引起血液黏滞,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旅客一旦站立行走,血栓受肌肉挤压随血流进入下腔静脉,回流至右心进入肺动脉,形成血栓性肺动脉栓塞,还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命。
该病最早发现于坐长途飞机经济舱的乘客,故而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在我国,该病还常见于长时间坐着不动打麻将和上网成瘾者,因此也被称为“打麻将综合征”“上网综合征”。
此类综合征的共同特征是患者下肢长时间不活动、喝水不足和室内空气温暖干燥等。站立走路活动时,下肢肌肉不停收缩把静脉内血液挤回心脏,因此下肢肌肉号称人的“第二心脏”。下肢肌肉长时间不活动,深静脉血回流缓慢、瘀滞,会导致血栓形成;空气干燥、长时间不喝水,会使血液黏稠处于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
许多久卧病床的患者,如外科手术后的患者、下肢骨折外伤患者、孕妇生产尤其是剖宫产后等,当开始活动,由家属搀扶着去卫生间时,容易突发晕倒、呼吸困难,甚至来不及抢救而猝死。这已经成为住院患者突发死亡的首位原因,危害极大。
外伤或术后患者下肢不活动,静脉血液瘀滞,禁食禁水导致血液黏稠处于高凝状态;手术和外伤出血引起人体应激反应,为抵抗出血也会出现高凝状态,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深静脉血栓未能及时溶解,将导致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症状,如患肢沉重、胀痛、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等,严重者下肢高度肿胀,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久坐、久卧不动者出现下肢肿胀,要高度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下肢肿胀可为双下肢肿胀,也可为单侧下肢肿胀;若为单侧下肢肿胀,90%以上都是左侧下肢肿胀,也就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化验可见血液中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明显升高,未升高者基本可以排除新鲜的肺动脉血栓。
影像学检查,首选彩超检查,其对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较高,临床应用广泛。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效果欠佳。由于没有X线辐射,且无需使用造影剂,尤其适用于孕妇,但禁用于有固定金属植入物者及心脏起搏器植入者。静脉插管血管造影准确率高,可以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目前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动脉栓塞的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多活动下肢,都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适当饮水,可避免血液黏稠高凝,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若有血管内操作损伤血管内膜者,一定要适当进行抗凝治疗,以消除高凝状态。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种:
1.抗凝。抑制血栓蔓延,降低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2.溶栓。消除血栓,开通血管,恢复下肢静脉的通畅性。当血栓部位血流已经基本或者完全阻断时,全身应用的溶栓药物难以随血流到达血栓区,局部溶栓效果差,全身出血风险高。这时,首选经皮穿刺引入导管,将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内,经导管高压注射溶栓药物,直接将溶栓药物注入血栓内溶解血栓,提高局部溶栓效率,降低全身出血风险。提倡经颈静脉途径穿刺插管,经上腔静脉—下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路径插管至下肢静脉血栓部位溶栓,此路径不影响患者治疗过程中下床活动。
3.防止血栓脱落。可放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致死性肺动脉栓塞,但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滤器只能拦截直径大于3毫米的大血栓,若下肢深静脉的血栓直径不超过4毫米,如肌间静脉血栓,不需要放入滤器。(2)髂静脉狭窄者,血栓无法通过狭窄的髂静脉,不会造成肺栓塞,不需要放入滤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90%以上的患者合并有左髂静脉外压性狭窄,大多数不需要放滤器。(3)避免放入永久性滤器或可回收滤器长期留置,因为下腔静脉内长期留置金属异物危害极大,可引起静脉穿孔、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需要放入滤器时,原则上应使用可回收滤器,且在取出的时间窗内及时取出,以降低滤器长期放入而导致的多种并发症。
4.解除髂总静脉狭窄。左侧深静脉血栓有90%以上合并左髂总静脉狭窄,右侧深静脉血栓有10%合并右髂总静脉狭窄,此类患者在溶解血栓恢复下肢静脉血流的同时,应植入内支架解除髂静脉狭窄,恢复髂静脉的血流通畅率。这样做有利于下肢静脉血回流,消除下肢肿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