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全球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疾病而跃居世界第一。以往心血管病患者发病年龄绝大多数在40岁上,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50岁以上则更为常见。但近几年,我国患心脑血管病人群日趋增多,且趋于年轻化,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人也会成为猝死的牺牲品。不管是心肌梗死、脑卒中,这些心脑血管疾病的背后,常常隐藏着一个罪魁祸首——血栓。
血栓是怎么回事?
血栓病有什么征兆?
生活中如何预防血栓的形成?
今天吴门问医请来苏大附二院名医刘春风教授为大家一一解读。
刘春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附属二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苏州市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开展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老年性痴呆、睡眠障碍等疾病的研究。热衷于医学科普教育,为帕金森病患者写出专著。
门诊时间:周二、三上午周四下午
血栓是怎么回事?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管受到损伤时,会形成血凝块(即血栓)“堵住”缺口,以避免过量出血。同时,抗凝系统启动,以保持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动,不至于因过度凝血导致血栓形成,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但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凝血功能亢进、抗凝功能削弱都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体处于“易栓状态”,这样就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
血栓病可以在有血管的任何地方发生,所以临床表现也千变万化。最常见的有脑动脉血栓、冠状动脉栓塞、下肢动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由于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也复杂多样,脑梗死可突然偏瘫失语,甚至死亡,心肌梗死的胸痛、猝死等。而且某一部位的血栓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会脱落,如颈动脉的栓子脱落,心脏内栓子脱落会引起脑血管的堵塞而导致脑中风;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会引起直接导致猝死的肺栓塞。由于血栓病的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高。
血栓病有什么征兆吗?血栓性疾病常常无明显先兆,即使有些征兆,也缺乏特异性,而且此时常常距离发病的时间很近。据统计,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前没有先兆,而脑血栓、深静脉血栓在早期也没有特征性的表现。所以我们就要抓住它的根本,就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动脉粥样硬化是如何发生的?实际上,在人出生后就已经开始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程,但从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一个漫长的量变过程,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减缓这个过程起重要作用。而饮酒、吸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都是加速这一过程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全身性疾病,一处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意味着其他地方的血管也可能已经存在同样的病变;同样,一处血管发生血管事件,意味着其他血管发生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比如外周动脉疾病死于冠心病的达到55%。在临床上约1/4以上的患者同时合并两处甚至三处血管病变,这还仅仅是有明确症状的,潜在的比例会更高。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有的不可控制和不可处理,如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有的可以通过干预不发生或者发生后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如高血压、血脂紊乱、吸烟和糖尿病等。是否发病和疾病预后与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数量、强度、时间和是否得到有效干预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直至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针对从上游到下游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层层设防,构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全面防线,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防止危险因素的出现,主要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实现,从青少年抓起;
1、科学饮食,中年之后饮食总的原则是低脂、低盐、低糖和高维生素,避免发胖。2、严控脂肪,对血管影响最坏的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而“高密度脂蛋白”则有益。低密度脂蛋白过高,易促成动脉硬化,必须严加控制。应养成经常少量饮水的好习惯,特别是临睡前,晨起之后饮杯白开水很重要。平时常喝些淡茶也很有好处。3、加强锻炼,锻炼可变脂肪为热能,不仅能健身强体,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加血管的柔韧性,使血管更富弹性。老年人安排健身的时间以傍晚最好,可使微血管中血栓的化解达到最佳状态。
4、保持心理平衡,乐观开朗、心平气和的心态,对预防血栓病意义重大。
对于高危人群,刘教授还有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建议一除常规体检外,每年针对性的检查:血脂分析,重视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颈部彩超,重视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观察。
建议二对已经发生小中风或脑梗死的患者,评估复发的风险,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危险因素。
★推荐1个评价中风后复发危险的评分表:爱森卒中评分将常见的卒中危险因素分级,其中年龄65-75岁评1分,大于75岁2分;高血压1分;糖尿病1分;以往心肌梗死1分;其它心血管疾病(不包括房颤和心肌梗死)1分;周围血管病1分;吸烟1分;其它缺血性卒中或TIA1分,最多累积9分。
建议三出现中风症状时,特别在症状持续超过30分钟以上,立即医院,以免丧失治疗机遇。
《吴门问医》送福利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