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生物相容性材料组成的静脉导管通路装置,是经外周静脉置入导管到达“中心”位置,即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之间的过渡区。
一般情况下,临床上首选上肢贵要静脉或肱静脉,若患者情况特殊,无法在上肢静脉置入,则选择下肢静脉进行PICC置管。
病例资料
患者孙某某,女,91岁,于年4月23日突发神志不清,不能唤醒,拟“脑梗塞”收住我院全科病区。
入院时查体:脉搏92次/分,血压/52mmHg,神志不清,呈植物状态,双侧瞳孔直径2mm,对光反射迟钝,双上肢轻度水肿,皮肤、巩膜无*染。
四肢无自主活动,颈项强直,肌张力增高,双上肢痉挛无法外展。
既往有脑梗塞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右股骨粗隆间骨折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家属治疗积极,有普通医保。
年10月8日,患者肺部感染需抗感染治疗,因患者情况特殊,静脉通路建立困难,上肢静脉及颈内静脉置管受限。
经主管医生及静疗组长讨论,根据患者病情、血管状况、合作程度、活动能力及局部皮肤情况,获得家属同意后拟定了经下肢大隐静脉进行PICC置管的方案。
过程顺利,内置刻度52cm,外露3cm,局部渗血少,腔内心电定位P波出现高而尖改变,X摄片提示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
患者导管使用良好,至今已使用4月余,未出现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为患者建立了长期、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
图1超声引导及腔内心电定位术下经右下肢大隐静脉进行PICC置管
图2X线示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
经验体会
1.大隐静脉置管优点:
?PICC置管首选上肢静脉,当上肢静脉穿刺受限,如上腔静脉综合征、上肢高度水肿、上肢血管畸形、上肢肌张力高等患者也可选择下肢静脉置管,这种情况在国内文献中均有报道[1-2]。
?管腔粗大,位置固定,血管走向直,穿刺成功率高。
?避开了腹股沟皮肤褶皱处及大腿的弯曲活动,带管期间患者的活动不受限制,穿刺时无需备皮,导管易于固定、维护,提高了舒适度,与腹股沟置入导管相比降低了感染及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
2.导管置入长度的测量:
取平卧位,下肢略弯曲外展,使用超声机确定预穿刺点。
一般选择在大腿中上段,测量体外长度即穿刺点上行脐部至剑突的距离为导管置入长度。
以髌骨上缘上10cm和髌骨下缘下10cm作为测量腿围的标记,测量双侧腿围并做好记录。
置管过程中使用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定位技术,送管过程中心电图出现P波变化,X线摄片提示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
图3置管术后第一天
3.下肢静脉留置PICC的长度: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要求不能进入右心房或右心室。
4.操作前提:经下肢大隐静脉PICC置管技术要求比较高,操作者必须经过PICC专科培训取得资质,且技术娴熟,具有丰富的PICC置管经验,确保置管安全。穿刺过程中注意区分动脉、静脉及神经,避免误伤。
5.置管后护理:做好导管日常使用及维护,预防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
特别是置管后1周,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疼痛,有无渗血渗液,注意体温变化。
每日测量腿围,指导患者的陪护每天给患者做被动运动及踝泵运动。
观察下肢有无疼痛肿胀、小腿皮肤有无发红变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发现问题尽早处理。
图4年10月17日随访,局部无红肿疼痛,肢体无肿胀,输液通畅
图年2月1日,导管使用良好,功能正常
参考文献:
[1]徐爱萍,许敏菊,张汀荣.经大隐静脉PICC置管在成人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1(20):15-17.
[2]吴小飞,应灵妹,詹晓雁,等.大隐静脉PICC置管在上腔静脉压迫征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16(3):-.
作者:李殊姝
单位:医院
图片:作者提供
感谢作者来稿!
如需转载,请标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