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血栓性疾病形成包括两种类型:
①血栓性静脉炎是静脉内膜由于各种病源菌所致的炎性反应导致血栓形成血栓与管壁粘着较紧不易脱落.
②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导致的血栓形成,大都位于深静脉,血栓与管壁粘着不很致密,容易脱落导致栓塞.
这两种类型实际上是血栓病理变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可以互相转变,亦可同时并存,故通称为静脉血栓性疾病。
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常表现为受累静脉局部红肿热痛,可及条索状物,全身反应较轻诊断不难,只要改善循环,治愈后极少遗留后遗症。
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下肢,起病隐匿,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有时直到血栓累及髂股静脉,引起相应症状方被察觉,有些始终未发现,血栓如果发生于大静脉如髂股静脉,可引起明显症状,如下肢疼痛、肿胀,并伴有低热。若血栓扩展累及整个下肢静脉,则症状消退缓慢,导致各种后遗症状,如长期行走不便、下肢水肿、溃疡、甚至局部组织坏疽。一旦血栓脱落则可发生肺栓塞,造成猝死。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溶栓、抗凝、抗聚等综合性治疗,防止血栓继续发展和脱落,造成肺栓塞。
一般的支持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
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预防进一步栓塞、血栓聚集和肺栓塞的发生。目前常用的抗凝剂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使其肝素化。
END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