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TUhjnbcbe - 2022/7/28 20:38:00
公益中科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4/6213625.html

我们来回答上次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临床上对于动脉系统血栓多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而对于静脉系统血栓多使用抗凝治疗?

血栓相关疾病,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今位居致死和致残原因的第一位。

人体为什么会有血栓

人体血管受到损伤时,启动凝血机制,形成血凝块(即血栓)“堵住”缺口,以避免过量出血。之后,抗凝机制启动,抑制血栓过度形成,并逐渐溶解已有血栓,使血栓不会无休止地增长,并得以及时被清除,使血液能够在血管内正常流动,既不形成血栓,也不出血。

不过,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这种平衡会被打破。若凝血机制占据了“强势”地位,就会导致血栓无法消除。甚至顺血流移动,并嵌顿到其他部位的血管,从而导致相应组织、器官缺血或者坏死,导致各种血栓相关疾病,包括大众所熟知的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等。

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两者发病机制不同,治疗上也有区别,但抗凝都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1、动脉血栓的抗凝治疗

动脉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粥样硬化早期并不影响血流,但如果斑块不稳定和发生破裂,则可活化血小板、形成动脉血栓,导致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急性缺血甚至坏死等。

动脉血栓以白血栓为主,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组成,治疗主要为抗血小板为主,同时辅以抗凝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首选低分子肝素,其抗栓效果优于普通肝素,并且不需监测凝血指标,急性肢体缺血的患者应立即接受普通肝素全身抗凝治疗,随后长期服用华法林预防;但慢性肢体缺血、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除抗血小板治疗外,不推荐任何抗凝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目前不推荐肝素治疗。

2、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

静脉血栓以红血栓为主,主要由纤维蛋白与红细胞组成,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多见,早期相对不稳定,可脱落引发肺栓塞。这是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流速较慢,很容易形成血栓。常见诱发因素有:口服避孕药、外科大手术或创伤、恶性肿瘤、慢性心衰、长期卧床等。治疗上应首选抗凝药物。

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均应抗凝,可选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等;对已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的患者则应使用普通肝素静点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随后长期治疗中选用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

总之,同样是血栓,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发生的机制和临床后果,是迥然不同的,所以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并不相同:动脉血栓中,抗凝主要作为抗血小板的辅助治疗预防纤维蛋白沉积;静脉血栓时,抗凝药物是作为首选来控制血栓进展和预防肺栓塞。

心梗与脑梗难兄难弟

心脏与大脑各是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帅。心肌梗塞病在供应心脏血液的血管——冠状动脉,而脑血栓又称为脑梗塞,主要病变在供应脑组织的血管——脑动脉。不仅如此,它们病变的性质也相同,都是因血管内形成血栓而阻塞,导致心肌与脑组织缺血,进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所以说,它们是性质相同的疾病。就病理生理基础而言,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实际上是一样的疾病,只是发生部位不同,产生的结果不同,而治疗原则是一样的,即开通被血栓闭塞的血管和维持血管开通。

许多心肌梗塞病人容易合并脑血栓,同时不少脑血栓病人又并发心肌梗塞。因此,心肌梗塞病人治愈出院之后,除警惕旧病复发之外,还应该留心脑血栓。当出现原因不明的失语、吐字不清、复视和手脚麻木、手中物品忽然失落等症状,医院检查,以便及早地发现脑血栓。与此同时,脑血栓病人也要当心心肌梗塞,一旦出现持续、剧烈的胸痛或胸闷,心律失常,伴出冷汗等症状,要想到并发心肌梗塞的可能,马上就诊,不可粗心大意。

静脉动脉血栓预防各有套路

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都有关系。对于动脉系统血栓的预防,应致力于控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戒烟,在此基础上服用有效抗血栓药物,即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预防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则应着重避免引起血流减慢的因素,长期卧床、下肢有创伤、术后的病人以及长时间坐飞机者,都是高危人群。因此病人术后应尽早离床活动,长时间飞行者要注意定期活动下肢。

静脉血栓高危因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