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
TUhjnbcbe - 2022/9/16 11:41:00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大大的提高了。现在的人们,生活条件更加的好了,想要什么东西几乎都是可以得到的呢。唯一不受自己控制的可以说就是自己的身体健康了吧。没有一个人不会想让自己生病的,哪怕一点小病应该都不会想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一些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的预防方法才是。下面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

1.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危害

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是由血流滞缓、血液高凝以及血管壁损伤等原因造成的,大多数发生在盆腔及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易于脱落,若不能及时治疗,可造成大片肺梗塞,常是猝死原因之一,危害极其严重。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危害:


  1、皮肤色素沉着,严重影响肢体美观。


  2、下肢水肿疼痛,限制患者活动。


  3、身体消瘦,机体无力。


  4、伤口容易继发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5、患肢局部恶臭流脓,严重影响患者社交。


  6、有的患者疼痛剧烈,生活不能自理,使其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有轻生念头。


  7、如果大块血栓脱落,随下肢深动脉流回心脏,再经由心脏流回肺部会导致肺栓塞,造成猝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危害主要是以上几种,无论对于患者的外观还是寿命都是严重的摧残,所以,保护老年人免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折磨是我们这些晚辈在生活应该多加注意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1、机械预防方法


  国外采取跳板装置或充气长统靴,或电刺激化使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全发病率。


  2、药物预防法


  主要是对抗血液高凝状态。目前应用的方法有两种:


  1)右旋糖酐


  年Grubr认为右旋糖酐的预防作用在于:


  ①削弱血小板活动,降低粘稠性;


  ②改变纤维凝块结构;


  ③增加血栓易溶性;


  ④有扩容作用,能改善血循环。常用的右旋糖酐70(平均分子量7~8万)和国内常用的右旋糖酐40(平均分子量2~4万),可在术前和术中应用,也可在麻醉开始晨用ml,静脉滴注,术后再用ml,然后隔日用1次,共3次。


  2)抗血小板粘聚药物


  近年来,国外采用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粘聚药物,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一定效果。一般用潘生丁25mg,每日3次,肠深阿司匹林0.3,每日3次,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3.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1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15°~30°,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2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


  3严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


  4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


  5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


  6每班测量大腿周径,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7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

4.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静脉血栓以及血栓脱落后导致的的肺栓塞是西方国家致死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一类常见病。在我国,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生肺栓塞的人数也在增加。但因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很容易漏诊、误诊,并因而失去了早期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其中,致死性肺栓塞临床表现常被误诊为急性心梗,死亡率极高。但如果能早期发现静脉血栓,并给予积极、正确的治疗,就可以阻止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主要有三大要素: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其中静脉壁损伤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促进血栓形成。长期卧床、制动、妊娠后期以及左髂总静脉被夹在右髂总动脉和骶骨峡之间的解剖因素等均可造成血流淤滞。外伤、术后、肿瘤以及一些遗传或获得性因素均可致高凝状态。因此,处于以上几种状况的人属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特别注意预防血栓的发生。医院介入科郭卫平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上肢或下肢,多发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这和左髂总静脉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三种类型:(图示下肢静脉解剖)


  周围型:指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仅表现为膝以下小腿肿痛;


  中央型:指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肿痛往往先从大腿开始自上而下延伸;


  混合型:指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内均有血栓形成,整条腿肿痛。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周围型和中央型如果不能及早发现,正确治疗,往往可以发展成混合型。当静脉血栓引起的下肢肿胀压迫并影响到与深静脉伴行的动脉血流时,下肢还会并发因缺血导致的坏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症状: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图示下肢肿)


  下肢肿胀:我们常可根据肿胀平面初步估计静脉血栓的上界,


  ?静脉----小腿以下;股浅静脉--膝以下;股静脉----大腿中部以下;


  髂总静脉?臀部以下;下腔静脉--双下肢以下


  疼痛:多为坠痛或钝痛。


  浅静脉曲张:多为慢性期侧支循环建立的表现。


  遗传性与获得性易患因素:


  1、年龄与性别: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年龄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尸检资料证实,儿童患病率约为3%,60岁以上者可达20%,50-65岁年龄组最多见,90%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发生在50岁以上。20-39岁年龄组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比同龄男性高10倍。患者的男女性别比值为1.24。


  2、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在我国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曲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原因。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是静脉瓣和静脉窦,特别是深静脉,如腓静脉、?静脉、髂静脉、股静脉、盆腔静脉等。血栓部位与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之间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累及腓静脉、股静脉和盆腔静脉的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分别为46%、67%和77%,大部分严重的肺血栓栓塞症栓子来自近端血栓,但通常血栓是起源于腓静脉并在肺血栓栓塞症发生前逐步发展至近端静脉。静脉血栓脱落的原因可能与静脉压急剧升高或静脉血流突然增多有关,如用力大便,长期卧床后突然活动等。活动期的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比较松软,易于脱落,脱落的血栓迅速通过大静脉、右心到达肺动脉,发生肺血栓栓塞症。也有沿中心静脉导管形成血栓达右心房、室,直接延伸到肺动脉引起堵塞。约10-20%的病例,其栓子来源于上腔静脉区域,70-90%的病例栓子来源于下腔静脉血流区域。


  3、心肺脑血管疾病:慢性心肺脑血管疾病是主要易患因素之一,25-50%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同时有基础心肺疾病,特别是心力衰竭拌心房颤动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有下肢瘫痪)分别是12%、5-35%和30-60%。


  4、创伤:尸检发现胫骨骨折45-60%、髋骨骨折50-75%、脊髓损伤50-%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创伤患者约15%并发肺血栓栓塞症。骨盆骨折25%、脊柱骨折14%的患者并发肺血栓栓塞症。大面积烧伤和软组织创伤也可并发肺血栓栓塞症,可能与受伤组织释放某些物质影响了肺血管内皮凝血-纤溶过程有关。


  5、肿瘤;肺血栓栓塞症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已逐渐被认识。今期研究表明,10%所谓特发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随后发生恶性肿瘤。根据尸检资料,胰腺癌患者35%、肺癌20%、泌尿道癌19%、结肠癌15%、胃癌16%、乳腺癌15%合并肺血栓栓塞症。


  6、制动: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当的长期卧床,肢体固定姿势不活动,包括长途乘车、乘飞机、手术后等,肢体活动减少,丧失肌肉的按摩动作,降低静脉血流的驱动力,血流轴向运动减慢,血液停滞,连续卧床7天,血流速度减慢到最低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卧床时间相关。有报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中为47.1%,疝修补术后5%,腹部大手术后15-30%。大约3/4的术后肺血栓栓塞症发生在出院前,1/4发生于出院后。


  7、妊娠和避孕药:孕妇血栓栓塞的发病率比同龄未孕妇女多7倍,易发生于妊娠的头3个月和围产期,75%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于分娩前,66%的肺血栓栓塞症发生于分娩后。服避孕药的妇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不服药者高4-7倍。最新研究结果强有力提示:第三代口服避孕药使用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至每年1/00-2/00。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使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增加三倍。


  8、遗传因素:对小于40岁出现原因不明的血栓栓塞事件的患者,以及反复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和肺血栓栓塞症及有阳性家族史的患者应认真考虑先天性易患因素的可能性。已被确定的最常见的基因缺陷是:对激活的蛋白C不敏感(90%的病例中由于Ⅴ因子突变所致)、因子ⅡA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和蛋白S的缺乏。


  9、肥胖:超过标准体重20%的肥胖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增加。


  10.解剖结构:左髂总静脉受右髂总动脉的压迫,影响左下肢静脉回流,易在受压处或其远侧发生血栓形成。有些患者有程度不等的腔静脉分叉处异常,呈局限性纤维素带。


  11、化学性损伤:静脉输液中含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有机碘溶液等可不同程度损伤血管内皮。


  12、机械性损伤:反复静脉穿刺、注射针或塑料输液导管留置在静脉腔内等均可并发静脉血栓形成。

5.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根据症状体征,诊断不难,但需注意慢性肾病、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等也可导致双下肢的水肿,需借助影像学手段加以鉴别。同时应与血栓性浅静脉炎区别。后者局部常有皮肤发红、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可触及条索状或网状物,多发生在大隐静脉,往往伴发于静脉曲张。


  最常见的部位为左侧下肢。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多在术后第2周发生,常为卧床少动的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小腿肌肉疼痛,用手压迫腓肠肌或足背屈时,小腿肌肉疼痛更甚。急性髂静脉血栓形成亦称疼痛性股白肿,常发生于产后,起病急骤,全身反应不重,整个患肢严重水肿,皮肤发白或略发绀,浅静脉扩张,大腿内侧,尤其在Scarpa三角区有自发性疼痛和明显压痛。当血栓向上扩延至下腔静脉时,可引起肺梗死或肺栓塞。


  那该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呢?


  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下腹部、盆腔和下肢手术后减少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活动,有困难者,可采取按摩下肢、穿着弹力袜或充气泵等措施加强小腿肌肉舒缩运动,加速静脉血回流,减少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尤其对于肥胖、老年、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必要时术前、术后预防性给予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