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危重症患者死亡或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被发现!
医院通过对48例重症病房治疗的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筛查和临床研究,发现深静脉血栓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发生率高达85.4%,这种血栓的广泛形成可能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死亡或者预后不佳(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很差,而且生存时间会很短)的重要原因。该成果已在全球心血管顶级杂志《循环》发表。
严重感染和炎症可能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因素。此外,卧床制动,机械通气和静脉置管等可能都是导致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血栓形成的高风险因素。
此研究成果率先在国际上报道新冠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发生率,为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原因和致病机理提供了新的方向。
既然有深静脉血栓,就有浅静脉血栓,如何区分二者呢?静脉血栓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在皮肤表层没有发炎的样子,只是红肿、移动时会有疼痛感,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正常情况下,血液在静脉中流通,而静脉血栓是血液在静脉中凝结,不能正常流通。阻塞了静脉管腔,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
根据血栓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浅静脉血栓和深静脉血栓。
浅静脉血栓是指发生血栓的地方在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及其周边的部位。从外观上看是皮肤血管附近发红发肿。血管看起来有点突出,有点热,按着会疼。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
现在来看看关键问题——
深静脉血栓(DVT)是血栓性疾病的一种。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危害——
深静脉血栓后果主要是肺动脉栓塞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深静脉血栓在急性阶段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造成肺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另一些患者不能幸免慢性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造成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
深静脉血栓的特点——
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后遗症三大特征。
1、高发病率:深静脉血栓在人群中的平均年发病率为0.15%。亚洲地区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只有欧美人的1/5。5%的人一生中将罹患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公认为是当前现代医学中最难治疗而又可能威胁生命的一种常见疾病。
2、高死亡率: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约有10%并发症状性肺动脉栓塞,近端深静脉血栓未经治疗导致症状性肺动脉栓塞高达26%-50%,肺动脉栓塞中10%为致死性肺梗死,23%肺动脉栓塞在未确诊前已死亡。
3、高后遗症:首次发作深静脉血栓两年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高达20%-50%;首次发作肺动脉栓塞半年后有3.8%发展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PH)。且10年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复发率可高达50%。
下肢深静脉血栓根据栓塞血管部位划分3种类型:即周围型、中心型和混合型。
1、周围型:也称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因血栓局限,多数症状较轻。小栓子脱落可引起轻度肺动脉栓塞,常被忽视。主要表现为小腿疼痛和轻度肿胀,活动受限。
2、中央型:也称髂(qià)股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威胁生命。
3、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内均有血栓形成。可以由中央型或周围型扩展而来,不易与中央型区分。
可见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又可怕的疾病,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注意预防。
开药那是医生的事,那我们主要来看看生活中的预防,
1、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或者被动活动下肢——术后或者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以进行足部按摩或屈膝动作、足背曲运动,尽早下床活动。
2、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乘飞机、车船长途旅行者,每半小时做三至五分钟足部伸展动作。
3、避免久坐久站——避免长时间坐着不动,可以提提脚腕、按摩小腿、进行腿部的适当运动。
4、多饮水,防止血液粘稠——每天喝1到2升水,相当于普通玻璃杯10至15杯。
5、医用弹力袜——使小腿和大腿间形成压力的顺差来促进静脉血回流。
6、空气压力泵——帮助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及行动不方便患者按摩下肢,进而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
饮食方面:
1、多吃低脂和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
2、少抽烟,最好能戒烟,尼古丁会刺激静脉收缩,从而影响血液循环。
如果得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这些方面:
1、避免膝下垫硬物,避免过度屈髋,避免过紧的腰带、吊袜或紧身衣。
2、多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禁止非专业按摩血栓部位。
3、抬高下肢到高于心脏的20cm~30cm。
4、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腹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