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记者喻舒)冬季是脑卒中高发的时节,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万人,其中约70%~80%的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然而,不少患者在经过药物或手术等治疗后却没有选择康复介入,认为“康复治疗不重要”,还有些患者在康复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那么,脑卒中后期康复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究竟是怎样的?
康复治疗能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
重庆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王瑛博士介绍,康复治疗对主要是针对脑卒中病人的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情感功能障碍、排泄功能障碍和心肺功能障碍等。
在治疗上,一般有1.运动治疗(如肌力训练技术、神经发育疗法、关节活动技术等);2.物理因子治疗(如局部气压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等);3作业治疗(如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手功能训练等);4言语和吞咽障碍治疗;5.心理与认知康复;6.康复辅具(轮椅、助行器、矫形器等);7.传统疗法(针灸、推拿等)
王瑛博士表示,规范的康复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治疗,有助于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重医附二院康复科主要针对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包括病情稳定的重症脑卒中患者,擅长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吞咽功能康复、二便功能康复、心肺康复、言语及认知功能康复、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等功能障碍的康复。
康复治疗应该在病情稳定48小时以后开始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那么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介入呢?王瑛博士告诉记者,根据WHO提出的标准,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以后开始介入康复治疗。即病情稳定48小时就可以进行康复治疗。
她解释道,早期有效的康复治疗(包括床上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和躯体被动活动,体位转移训练,吞咽功能管理,二便管理,呼吸功能训练等)可以减轻患者的功能残疾,减少并发症,加速康复进展,缩短住院时间。
并且,病情稳定48小时即开始康复治疗与发病后3月开始康复治疗患者的预后明显不同,前者可以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关节挛缩、尿路感染、肩手综合征等,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情感障碍及认知功能,促进肌力恢复,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精细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康复主要通过5种时期的治疗方式
王瑛博士表示,脑卒中后的康复病程会分为几期,不同的康复程度也有不同的康复方式。
1.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指的是发病后1~2周
康复方式: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被动训练及躯体被动活动、良肢位摆放、转移训练、二便管理、吞咽功能管理等;此期的目标是促进偏瘫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及主动活动的出现,积极预防并发症,加强脑卒中二级预防。
2.脑卒中恢复早期即亚急性期,通常指的是发病后3~4周
康复方式:主要包括床上与床边活动、坐位活动、站立活动(包括减重步行训练、平行杆内训练)、作业治疗、传统康复疗法(针灸、推拿等)、物理因子治疗;目标除预防并发症及脑卒中二级预防之外,抑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恢复,加强患侧肢体主动活动及与日常活动相结合。
3.脑卒中恢复中期,通常指的是发病后4~12周
康复方式:包括偏瘫侧上肢、手和下肢的治疗性活动、作业性治疗活动、认知功能训练等;目标是增加患者的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活动,进行上肢和下肢的实用功能强化训练,抑制异常肌张力。
4.脑卒中恢复后期,通常指的是发病后4~6月
康复方式:包括偏瘫侧上肢、手和下肢的功能训练、作业性治疗活动、认知功能训练、言语训练、心理治疗、支具和矫形器的应用等;目标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精细运动,提高运动速度,提高生存治疗。
5.后遗症期,发病后6~12月,此期的特点是受损功能改善不明显。
康复方式:包括代偿性功能训练(包括矫形器、步行架、轮椅等)、环境改造及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等;目标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如何纠正异常步态?
王瑛博士提醒,画圈步态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异常步态,表现为骨盆上提,向后旋转,髋关节外旋、外展,患足落地时,足尖或足外侧缘先着地,踝内翻,脚趾跖屈。
“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以下训练,有助于纠正异常步态,包括步行分解训练、肌力训练(主要针对下肢)、上下台阶、提降足跟、膝关节屈伸控制性训练等。”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