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这对宿敌相互争斗已有多年,不仅在地球上,也早已进入太空领域。去年,俄罗斯新发射的科学号(Nauka)实验舱对接国际空间站时,引擎异常启动,险些酿成灾难,被美方趁机一顿嘲讽。俄方则反过来指控美国航天员,为了早日回家,故意在联盟号(SoyuzMS-09)飞船的舱壁上钻孔,制造事故。这些轶事被航天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但真相至今众说纷纭,难以定论。这名被指控的美国宇航员,叫赛琳娜(SerenaAuón-Chancellor),她不是第一次上新闻了。她本人是一名航天医学专家,曾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时,发现其中一名航天员左侧颈内静脉存在血栓(如图1)。
作者:*渤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诊治经过
这名航天员没有头面部疼痛、肿胀等症状,也没有静脉血栓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查体可见同侧显著的颈外静脉。除超声发现左侧颈内静脉血栓外,对侧颈内静脉和其他血管未发现异常。
多学科医生展开了天地之间的会诊,他们权衡了血栓逆行栓塞脑部静脉和静脉窦的风险后,决定在太空抗凝治疗。当时国际空间站里存有不少依诺肝素,于是按照1.5mg/kg的剂量开始治疗,33天后减为1mg/kg。42天后,一艘补给飞船带来了鱼精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防止肝素过量的风险。治疗方案也改为了更安全方便的新型口服抗凝药,阿哌沙班5mgbid,3个月后减半。
这期间的超声检查发现,经过治疗,颈内静脉血栓的体积逐渐缩小,血流有所恢复。为了减少出血风险,航天员在结束任务前4天停药。返回地球后,超声发现残存的血栓贴在管壁上,血流已经恢复(如图2)。
图1首次超声检查SCM:胸锁乳突肌OH:肩胛舌骨肌Th:血栓
图2返回地球后的超声IJV:颈内静脉CCA:颈总动脉
发病机制
这是第一例在太空诊治的颈内静脉血栓。在地球上,颈内静脉血栓一般与感染、肿瘤、中心静脉置管、卵巢过度刺激,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而在太空中,失重环境对人体血液循环和凝血功能必然会产生影响。
有研究发现,国际空间站中担任长期任务的航天员,超声往往显示颈内静脉严重扩张。在地球上平均9.8mm2,在太空中则为70.3mm2。这个发现很反常,因为失重环境下,中心静脉压是显著降低的,而颈内静脉的压力和体积却增加了数倍。一种解释认为,这是因为缺乏重力的作用,血液会大量集中于上半身的血管里,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结构和功能障碍,以及血液高凝状态。
有研究给11名航天员做超声检查,发现其中6名出现了右侧颈内静脉内血流静止或倒流。在地球上,可能只有严重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才会出现类似情况。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太空环境本身一些复杂因素,比如辐射等会激活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而一旦航天员经历巨大的冲击,比如返回舱着陆,导致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肺栓塞,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然,至今也仅有数百位人类到达过太空,发生血栓的更是少之又少,根据有限的材料就试图确定太空环境和血栓发生的关联,显然还为时尚早。
未来展望
人类长久以来生存在地球上,身体的结构和功能也是为了适应地球环境进化而来。然而如今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随着太空探索和开发,尤其近几年火箭运力上升,成本下降,未来人们必将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地进入太空。
但太空医学的认识和发展却还严重不足,比如该病例中,空间站上的肝素并不是为了预防静脉血栓而储备,而是偶然发现的。再比如,在太空由于失重和表面张力效应,打开瓶子配药都非常困难,难以完成。这些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
目前各国都在推进新一代太空计划,我国的空间站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未来的航天员还要执行更长期的月球和火星任务。如何预防包括静脉血栓在内的一系列太空环境对人体可能的伤害,都还亟待研究。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