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吴长锋整理
中国科学医院(医院)援沪医疗队队员陈鸿武:
年4月11日星期一上海崇明晴
医院要派医生去上海支援抗疫的消息是晚上十点半,我抢先在科室群里第一个报了名。妻子有些抱怨:儿子高中关键时期,闺女咳喘半个月了还没好,她工作忙也请不了假。儿子下半年就要高三了,成绩不稳定,需要父母更多的陪伴和鼓励。
闺女这次咳喘特厉害,每天晚上会咳醒4-5次且伴胸闷,心脏彩超显示还有心包积液。虽说是少量,作为心血管内科医生的我,无疑增加了很多的疑问与担心。“现在科室需要派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人去,每个人家里肯定都有困难。我是老*员,老婆,你在家多辛苦和坚持一下。”
从正式接到通知到出发,不到48小时,医院还是精心组织了各种防护培训。我心里很清楚,我的任务不是去管理心血管病患者,而是阻击传播性很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如此之强,难免有些紧张,不过我相信,专业技能到哪都能用得上。
医院主要是对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进行集中隔离观察,我们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密切监测,识别早期高危因素。发现有病情进展或者合并有其他病症的患者,需要第一时间识别评估后,医院进一步救治。
刚进舱的头几天,平时工作总不缺设备和药品的我的确有些不适应。一位患者出现明显的心慌不适,由于电极片不够,我就靠触及桡动脉搏动的强弱、节律及频率,基本判断患者为房性早搏二联律;一位中年晕厥患者,靠详细问诊,基本排除了心源性晕厥;一位老年患者,体检发现双下肢非对称性水肿,基本排除了心源性可能,而需要警惕静脉血栓的形成……我们早已习惯运用各种辅助检查和化验结果来诊治患者,在这里,更多就只能靠自己日常积累的技能与经验来判断病情。在心血管内科急诊一线工作14年,我有这个自信。
医院接管的安徽医院A馆目前收治了位患者,有儿童、孕妇也有老人,夜班查房时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患者入舱时怕交叉感染情绪焦虑,部分患者因为晚上的灯光或者其他患者呼噜声音大等原因导致无法入睡,慢性病药品有时难以及时到位等等,这些平时我们在病房里很少碰到的问题,此刻都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去开动脑筋协调解决。
在这里,我们就是患者的主心骨。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每当此时,我就耐心给患者做好解释,因为我也希望大家在疫情面前,“少抱怨,多体谅,多配合”。
考虑防护问题,每次进舱前我们都不敢多喝水。偌大的方舱,我需要和团队一起查看近位患者,和他们沟通,解答他们的疑问,重点患者需要进一步监测生命体征,完成相关检查。一个班次下来,早已口干舌燥。不停地来回走动,出了多少汗,自己早已感受不到,只是眼镜上越来越重的雾气,常常晃得人眼花。
有一次,我差点在舱里晕倒,稍作调整,休息片刻,我继续巡视,因为还有A3区的80位病人在等我夜查房。我是组长,我得加油!因为,我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员!
下班回驻地的路上,我想起当年在青藏高原入*的情景。那是年5月,作为一名内地援藏*医,在极度缺氧的“无人区”,我和小伙伴们一起,举起右手,在*旗下庄严宣誓。80来个字的誓词,我们讲得气喘吁吁,嘴唇全紫。这珍贵的入*宣誓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除了援藏三年,年夏季的抗洪救灾也让我终生难忘,特别是有人把我们出征和完成任务回来的照片做对比,说我们是从白衣天使变成了黑脸大叔。哈,现在这点苦累,又算什么呢!下一次,当*组织有号召、人民健康有需要时,我相信自己还是会克服困难挺身而出。因为,我是一名*员!
文中图片由中国科学医院提供
编辑:张琦琪
审核:朱丽